首页 教育 开封高中百廿校庆征文||【追忆芳华】​再回首高中生活点滴小事

开封高中百廿校庆征文||【追忆芳华】​再回首高中生活点滴小事

来源:求是小康传媒 时间:2022-05-16 阅读:49630

河南小康网讯 我在开封市第二十七中上初三的时候,班主任梁德云老师给我们班每一个学生都写了元旦贺年卡。我清楚的记得,梁老师在给我的贺卡上写的是:“祝你考入开高!”

(1992-2001年开高校门)

半年以后我如愿以偿地考入开封高中,分在九四九班,班主任是张明川老师。九四是届别,九班是班级,当时开封高中的教学班不是很多,一般而言一个年级有八个班,三个年级共计二十四个班,分布在科技楼两侧的教学楼里。一年级八个班分布在东西教学楼的一层,二年级的八个班在东教学楼的二楼三楼,三年级的八个班,在新教学楼的二楼和三楼。我们这一届第一次扩招,收了九个班,由于没有多余的教室,所以班级排序中间的五班在科技楼和东教学楼二楼连接处的过厅教室。我们九班在东教学楼一楼最东边的教室里。

(九四九班班主任,张明川老师)

回想高中三年的生活,记忆里最深的还是那一座座建筑和一件件小事。

一、印象中的木质办公楼

当时的开高校园,一条长长的教学楼和科技楼,把校园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为教学区和办公区,后半部分为活动区和生活区。

(当时的学校平面图)

东西教学楼前边是文理科教师的办公楼,当时的教师办公楼是两座木楼。位置就在现在的东西教学楼前的花园所在的地方。东教学楼前的办公楼是文科办公楼,西教学楼前的办公楼是理科办公楼。这两座办公楼是砖混结构,但是楼梯和地板都是木质的,走在上面哐哐响,而且木材材质非常好,弹性很好,所以课代表去往教师办公室送作业的时候,走在上面对木质的弹性特别有感觉。

(1996年被拆去的东西教研楼,曾为教室)

二、借不到小说的图书馆

教学楼后边就是图书馆和餐厅。那时的图书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除了有各种习题还有各种小说,学生的借阅还是非常踊跃的。学生证一发下来就立刻跑到图书馆去借书。那个时候在外面能买到的教辅资料很少,学校图书馆每年会新购一批教辅资料,但这些资料刚一到图书馆就会被学生借走,当我们再次借出来的时候,上面已经有做过题的痕迹了,那就用橡皮把答案擦掉后再写一遍。那时候的小说基本上是借不到的,因为借小说的人都排着队,书刚一还回来就被借走了,所以往往去了几趟也借不到。

(学校图书馆)

三、古朴的多功能礼堂

图书馆后边是礼堂,但我们上学的时候的礼堂是多功能的,既可以做餐厅,也可以做室内体育场,同时也是学校艺术节的主会场。

礼堂内靠北墙是一个高台,开会的时候是主席台,艺术节的时候是舞台;靠西边是伙房和打餐窗口,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购买;东边靠窗是一拉溜的大桌子,但没有凳子。

每当开饭时,同学们蜂拥而至,每个窗口前都排满了队,每个同学自带餐具在窗口打好饭以后围在餐桌旁站着就餐,这个时候的餐厅是热闹的,餐厅内的空气中弥漫着饭香和学生的欢声笑语。

不吃饭的时候餐桌就变成了乒乓球球台,礼堂中心靠西的空场地就是学生打羽毛球的场所,虽然说场地不大,但是学生们很喜欢在这里面打球。主要是因为这里边没有风而且有灯光,打乒乓球和羽毛球效果非常好。美中不足的是房顶的横梁成了羽毛球的最终栖息之地,因为一不小心羽毛球就会落在上面就再也下不来了。

当时的学校大礼堂(现仍存)

四、纯天然的操场

我们上学时的操场还是煤渣铺成的跑道,跑道是灰色的,但是很瓷实。跑道围绕的足球场里的草坪是真正自然长成的草坪,三四月份小草刚刚长出来的时候,球场上踢球的感觉还是非常好的,毛茸茸的像毯子一样。但是后来草长高了需要整理,我们的义务劳动就变成了操场拔草,其实大家还是非常愿意去拔草的,毕竟草拔好了,我们就可以踢球了,只是有的时候拔草不得要领,把地皮都掀了……

(老操场)

(现在的运动场)

五、高端的机房

两个教学楼之间是科技楼,一楼是化学实验室、二楼是生物实验室、三楼是物理实验室,四楼是微机教室。我们上实验课时从教学楼通过连廊直接到实验室,非常方便。

同学们很喜欢上实验课,当然更喜欢上计算机课,一个是计算机当时很少见,对于大家而言显得很神秘,在当时也属于奢侈品;为了与计算机相匹配,机房装修相当高档,那是整个学校里唯一铺木地板和装空调的教室,在这里边上课很是享受。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机房的时候那是相当激动,教室里沸反盈天,看什么都是稀罕的,这摸摸,那动动,好一阵儿子才安静下来,因为发现没送电,计算机打不开,要想开电脑,先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总务处主任胡宗江,时任949班计算机老师)

胡宗江老师教授我们计算机,胡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上机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张软盘。真的是软盘,一张大大的,软软的、薄薄的灰黑色的磁盘(和我们现在见到的磁盘、光盘截然不同),尽管软盘很大,但是容量超级小。但在当时已经是我们学生能够接触的最先进的存储工具了。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开关开机、输入指令,看着屏幕上变化的图形,感觉超级棒。

当时的计算机在学校里还没有普及,尽管是单板机,仍然还是很贵的,开封高中是最早配备机房的学校,因此这也应该是我们高中学习生活中接触的最高端的设备了吧。

六、美味的青枣

作为学生的我们,如果没事儿的话总想找点事儿。我们教室后边有一棵大枣树,当枣子成熟的时候,那颗颗饱满的青枣对我们充满了诱惑,但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去摘,因为旁边就是班主任的休息房,所以只有另想办法,比如路过的时候对着树跺一脚,如果枣子落下来,捡起来就跑;如果没有落下来下次找机会跺两脚……另外就是盼着下雨,雨水把枣子打下来,理所当然地就成了我们的美味。

七、油墨飘香的试卷

当年的学习资源不像现在那么丰富,学生手里只有课本、然后就是上课跟着老师记的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老师印刷的试卷和每一科的专用教辅资料。记得物理学科用到教辅是《物理精编》,数学学科用的是《苏州大本》(具体名字记不住了,只是大家都这样称呼,老师上课要讲例题,都会提示我们:“把大本拿出来”)。除此之外再想找其他资料真的很难了。我们的老师跟我们讲的是书不要多,一本足矣,只要把这一本资料精研,学透就可以了,弄懂弄熟,熟能生巧,千变万化,知识迁移,能力才能提升。

当时的卷子还是先用蜡纸刻版,然后油墨印刷。老师抱着卷子走进教室的时候整个教室里都是油墨的气息。卷子拿到手里面的时候有满满的油墨香,当然写的时候我们是非常小心的,因为一不小心油墨就把卷子弄花了,不仅卷子花了,而且手上袖子上蹭的都是,非常不好洗。

因为蜡纸不好刻,卷子不好印,所以我们做卷子的机会不多。因此我们重视每一次做卷子的机会,每一次做卷子就是考试,限定时间完成,没有答题卡,直接写在卷子上,做完以后老师收回去,因为明天需要讲,所以当天晚上老师必须改完。第二天一早卷子要发下来,每次发卷子的时候都是学生们异常激动的时候,因为俗语说的好“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拿到卷子先看分数,再看同位的分数对比一下,才静下心来看错在哪里。其实那时候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相互比较的目标,因此每一次考试分数下来,都要暗自对比的。就是这一张张泛着油墨香的试卷,伴随我们度过了高中三年的充实生活。

八、教室里闪烁的烛光

报告厅东侧下面原来有一个小卖部,里面卖的主要商品就是文具和作业本,除此之外就是蜡烛。那个时候学校经常停电,所以学校自备有发电机,发电机工作起来声音很大,而且发的电很不稳定,教室里的灯光比较昏暗。

一上高中就开始有晚自习,当学校里突然停电的时候大家都是欢呼雀跃,异常兴奋,想着可以放学回家了。但是很快大家发现,只有高一的兴奋,楼上高二高三的教室里边静悄悄的,而且有闪烁的亮光……

又经过几次停电后同学们没有那么兴奋了,慢慢地同学们的桌斗里面开始出现了蜡烛,而且出现蜡烛的桌斗越来越多,当停电再次来袭之际,同学们已经很默契地从桌斗里拿出蜡烛点上,在桌角滴上蜡油将蜡烛固定好,继续写作业。等待着发电机“嘟嘟嘟”地响起来,教室里的日光灯慢慢亮起来,然后吹熄蜡烛上的火苗,继续写作业,蜡烛冷却后再放入桌斗里。整个过程安静有序,操作流程规范安全。

现在的电力保障很好了,很长时间没有频繁地停电,很长时间没用过蜡烛了,回想起我们教室里那一簇簇闪烁的烛光,不正是演绎出了一支无声的奋斗之歌么。

再回首已是三十余年,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回想那时的校园、老师、同学是那样的亲切。当我们是学生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学校的九十校庆;当我成为开高一名青年教师的时候参与了百年盛典;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母校的百廿华诞即将来临。学校培育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广阔的天地间施展我们的才华。一路走来,感恩母校、感谢开封高中。

作者简介

毛广文,1991年至1994年在开封高中九四九班学习。199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同年到开封高中工作,任物理教师。现担任开封高中师资培训处主任,同时担任2417班物理学科教师。(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