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跨学科课程 带你话中秋——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学科+”课程系列报道(一)

跨学科课程 带你话中秋——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学科+”课程系列报道(一)

来源:求是小康传媒 时间:2022-09-11 阅读:4443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中秋节,也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为了让同学们对中秋节有更深刻的了解,更好地建立文化自信,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开展线上“跨学科课程——中秋节活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传统节日的魅力吧!

中秋的月亮

月亮是围绕地球运动的一颗卫星。他是一个球体,既不发光也不发热,只有靠反射太阳的光亮才能让我们看见。当地球、月亮、太阳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我们看见的月亮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比如当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时,冲着地球的这一面就反射不到太阳光,我们也就看不见月亮。而当月亮转过一些角度时,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浅浅的月牙。当地球位于月亮与太阳中间时,我们就会看见一轮满月了。

在我国的文化里月亮是非常美好的象征。人们给不同形状的月亮起了不同的名字。新月又叫峨眉月,满月又叫望月,只有一半的月亮分别被称为上弦月和下弦月,这些名字真是好听极了。为什么每到中秋节月亮就会特别圆呢?其实每个农历月份的十五日左右都会出现满月,这个时候的月亮都是特别圆的。只不过在我国农历八月间天空中的云雾变少了,空气变得透明,月亮也就显得格外皎洁明亮。简单来说,因为时节和气候让天空更加透明,使我们感觉月亮又大又圆了。

中秋的思绪

每年的农历八月是一年的秋季,而且又正好是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间,所以被称为中秋。每当这一天,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最美的。古时候,人们把圆视为团圆、和美的象征,八月十五夜,人们仰望圆如玉盘的郎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的团聚,因此,中秋节也称“团圆节”。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2006年5月,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千古绝唱。

看,县小的学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画小报、诵经典了……

我们的课本里也有不少中秋诗篇,一幅清风明月、把盏品茗、赏月观潮的中秋月夜画卷跃然眼前。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选自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圆月悬空,呈现出明亮、圆满和美丽的视觉形象。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中秋明月的清辉遍洒锦绣河山,倾泻成中国人心间那一抹挥之不去的皎洁。在这满目声色的陶醉之中,古人编织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诗人想象着遥远天际的孤寒,以此反衬人间团聚的温情。

在浙江一带,中秋观潮可谓又一盛事。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之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中秋节前后的钱塘江涌潮自古就是天下奇观。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赵宗成、朱明元《观潮》,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 (琦君《桂花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从古人的祭月祈福到文人雅士的赏月观潮,再到市井人家的吃月饼、赏桂花,团圆和美之期盼、思亲念故之情愫始终浸润其间。团圆,成为中秋佳节最浓烈的情感特征,古往今来被反复吟唱。

中秋的味道

中秋节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就是月饼,月饼香甜可口,是广受欢迎的传统美食,同学们想不想试着制作呢?今天带大家体验特殊的劳动课——月饼DIY活动,一起来看一看吧。

本次课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美好,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热爱,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县街小学早在2018年就开发了二十四节气跨学科校本课程。今年,新课标中再次提出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该校老师会认真学习新课标,对照课标要求深入开展跨学科学习的研讨……(付海涛 卞强)